2007年10月31日 星期三

公車族,你在哪裡?(上)






新竹市是一個小而美的城市,因為小,許多重大公共投資案常常與我們擦身而過;但也因為小,我們有本錢做精緻化的發展。



竹市的大眾運輸系統,就身處於這樣的矛盾當中。  




站在「樂活學」的立場,大眾運輸是一個終極目標。若人人能捨棄自用車的舒適便捷,改成大眾運輸系統,不但能降低污染、節省能源消耗,對都市停車及道路空間的衝擊,也能降到最低。因此,在我初任民代時,屢屢大聲疾呼,為竹市不夠方便健全的大眾運輸系統捶胸頓足,無法原諒市府在這方面的牛步化發展。  








在經過一段時間深入的瞭解及觀察之後,我某種程度上可以體諒行政當局的困難。新竹市腹地不大,人口不到40萬,成長速度有限,市民收入與全台相比數一數二,多有餘欲購買一至數台自用小汽車,搭乘大眾運輸的意願偏低。過去規劃的輕軌捷運,數百億的預算,初期需要中央補助才能動工,完工之後,又擔心票價收入不足以收支平衡,後來此計畫被市府擱置。目前的新竹客運市區公車系統,十九條路線年年虧損,載客率偏低,一年復一年我看著營運赤字猛搖頭。去年竹客在成本越來越高、數次要求調漲票價被拒之後,市府終於接受漲價的要求,惟與原票價差額部分由市府自行吸收,不轉嫁到搭乘市內公車的市民身上。若再加上每年殘障及老人半價的補助,市區公車實際上已經變成社會福利系統的一部份,市政府用補助的方式勉強維持其營運,用意是讓沒錢買車、坐不起計程車的中低收入階層滿足基本程度的「行的自由」。  






難道新竹市真的是發展大眾運輸系統的死穴嗎?其實不見得。我相信,培養市民的環保觀念、搭配新型態更完善便利的大眾運輸方式,可以慢慢擴大目前瀕臨絕種的「竹市公車族」人口。十八尖山賞花月期間,許多市民願意忍受不便,將車停在新竹高中或建華國中停車場,再轉搭接駁公車上山賞花。可見環保的觀念已經深植人心,為了維持清靜新鮮的賞花環境,忍受交通不便已經是文明的新竹人願意負擔的交易成本。




327號,桃竹苗六家客運公司整合推出「台灣通」的電子票證系統(註一),讓搭乘客運公車越來越方便。這個類似捷運悠遊卡的設計,儲值之後,就能拿著卡自由上下車。現在桃竹苗一日遊,不用開車也能吃喝玩樂快樂休閒。未來,所有市區停車位可能也會納入系統,讓市民停車更方便。 







 
從「台灣通」的設計看的出來,「與觀光資源結合」、及「與小汽車自用者結合」是兩大方向,透過民眾週休二日的休閒習慣、及建立小汽車轉乘客運公車的便利性,可以吸引民眾提高搭乘公車的意願。 (下期待續)




註一: 「台灣通」桃竹苗地區公車客運電子票證系統的公車客運路線,涵蓋整個桃竹苗生活圈,包括桃園客運、三重客運、新竹客運、中壢客運、亞通客運及苗栗客運等六家客運公司。民眾只要在上、下車時,將儲值卡輕觸讀卡機的感應區,讀卡機螢幕就會自動顯示扣款金額與扣款後的餘額,並發出語音確認交易成功,非常便利。


2007年10月29日 星期一

高架橋vs.行道樹





最近一期的王文華電子報,提到歐美的樂活公司和個人,正大力地推動二氧化碳「中立」運動。你排出多少,就要抵銷多少。抵銷的方式很多,一個是捐錢給無污染風力發電廠,另一個是捐錢給種樹的團體,用樹木吸收的二氧化碳,來抵銷你排出的量。



這讓我不禁想到新竹市的行道樹。國中時,國文課本第一冊的第十課張曉風的「行道樹」,很多人都記憶猶新。文中,行道樹扮演著無怨無悔的奉獻角色,為人類淨化空氣、提供遮蔽,美化市容,但卻常遭無情的濫伐、都市灰塵堆積、必須與病蟲害、檳榔汁及各種垃圾為伍,生活的環境極為惡劣。這是幾十年前張曉風形容的行道樹。沒想到到現在,我們行道樹的命運還是一樣,一點都沒有進步。



生活在新竹市北區的居民或許注意到,從年前開始,從武陵路荷蘭村開始,一直到空軍醫院前面,這片新竹市最大、最寬的分隔島,上面的行道樹,通通不見了。一開始,他們是被鋸光枝枒,連根拔起,光禿禿的站在一堆土石中;過一陣子,全部的行道樹都不見了,武陵路的行道樹從此成為絕響。





武陵路的高架橋計畫向前延伸,從目前的荷蘭村,延伸到空軍醫院前。優點是,荷蘭村大潤發前面龐大車流量得以疏解,荷蘭村的居民以後上下班出門或回家,再也不需要跟東西向快速道路下來的車流塞成一團;缺點是,從荷蘭村到空軍醫院,一片原本寬闊、湛綠的行道樹路面,即將被高架橋所取代,原本寬闊的空間,未來將是一片水泥森林,高達數層樓,兩側的住家、店面以後的空氣、光線跟視野,想必不會太好。



為了交通犧牲我們生活品質的案例,在台灣很多,武陵路高架橋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但這次的高架橋開工之前,新竹市有一個很可愛、很具有「樂活」精神的社團,叫做「行人優先協會」。出面大聲疾呼,要求相關單位暫緩施工,重新規劃,不要讓醜陋的水泥高架橋成為現代都市的黑暗死角,更替無辜的行道樹請命。







「行人優先協會」是一個很有活力的團體。協會的主旨是:希望大家可以用走路跟腳踏車代替現有的摩托車或汽車,不但有益健康,也可以讓地球減少很多污染。為了要讓走路的環境舒適,他們提出很多構想,例如:多種樹、通學巷(讓小朋友能安心走路上下學)、道路縮小、路權行人優先等等。在台灣這個「開馬路比什麼都重要、開車的人比走路的人大」的社會中,他們的目標好像登天般的困難,但是我到處都看的到他們的蹤影,無論成不成功、毫不鬆懈。



武陵路高架橋現在已經動工了,為行道樹及新鮮空氣、陽光、舒適的都市生活空間請命的人,又遭到再一次的挫敗。這場行道樹跟高架橋的對決,人類終究還是選擇了後者。但哪一個才是正確的選擇?或許時間會告訴我們答案。

 


2007年10月28日 星期日

動物馬戲團





還記得小時候看的外國卡通裡,常常有動物馬戲團下鄉巡迴表演的情節,五彩鮮豔的大帳棚、環形座位圍繞著的舞台、戴著小帽屁股紅紅的小猴、拿著獸鞭的馴獸師以及表演跳火圈特技的老虎獅子….。年紀跟我相仿的五、六年級生,想必跟我一樣,從小對馬戲團這種外國來的表演秀,有一種莫名的憧憬。



但幾個月前,我改變了想法。



有一天,我一個人正坐在速食店裡大啖炸雞、埋首閱讀資料,忽然有人靜靜的靠近我、靜靜在我身邊的桌面上放一張紙片、又安靜的離開,移動到下一張桌子旁。我抬頭一看,一個年輕人背著個大布袋,挨桌靜靜的遞紙片給正在吃速食的客人,我心想,一定是發廣告文宣的工讀生,也就沒有理他,繼續讀我的資料。



等到休息時我順手拿起紙片瞧瞧,才發現它是一張宣導「不要去看馬戲團表演」的公益文宣,由一個有關動物保護的協會出資印刷。文宣的內容以漫畫的方式,呈現原屬於自然環境的野生動物被抓到馬戲團之後,為了要把牠們訓練成具備多項才藝的馬戲團之星,人們用挨餓、鞭打的方式訓練動物,學會馬戲節目的的動物,要表演才有的吃,學不會的動物,成為馬戲團的累贅,整天被囚禁在窄小的獸籠中。動物們成為人類獲利的工具,終日工作,老來直至生病而亡,卻無人理會。







文宣上說,幫助野生動物最好的辦法,就是拒看馬戲團表演。只要沒有觀眾,動物馬戲團就會消失,野生動物可以免於被人類勞役、靠出賣勞力或皮相取悅人類才能生存的命運。



當時,我仍不明所以。兩天後,我獲贈某國際大馬戲團到新竹表演的公關票,終於明白這張紙片的用意。



這一張「拒看馬戲表演」文宣,讓我深深感動及慚愧,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原因有好幾個:第一、我們常自詡為愛護動物、觀念進步的現代人,但其實對於生活中許多現象,卻因為太習慣了而缺乏反省。如果沒有這張文宣,我雖然認同保護動物的理念,卻忽略了馬戲團的動物也應享有基本的動物生命權。在人類享樂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把一些「觀念正確」、但卻對我們生活造成不便的事物排除在外,只有在不影響我們生活、不造成認知衝突的情境下,我們才願意行動。例如:很多人願意捐款、上網連署去救援非洲大草原上因盜獵而日漸稀少的犀牛、羚羊,卻不一定想到馬戲團的動物也是動物,也應該救援。



第二、我很感動我們的市民已經進步、成熟到利用組織、社群的力量,在缺乏政府機關資源挹注、甚至毫不關心的情況下,帶頭做著21世紀現代公民該做的事。很早就有人說過,NGO組織的蓬勃發展,會是21世紀國家社會進步的最大動力,最大、最強的活力來源是民間。人民自發性的關心公眾議題,選擇他所興趣的,付出時間及精力,以行動來達成目標。眾人合作的影響力、將超越政府、任何黨派、或任何領袖。



我不認識印刷那張紙片的社團,不知道牠們錢從哪裡來,也不知道他們如何組織、如何決定紙片的內容、誰畫的漫畫、如何決定散發的地點、如何知道馬戲團將來新竹表演的消息.…。每一個問題背後可能都是一段辛苦的過程,我不知道他們如何解決的,但我覺得:他們真是了不起!

2007年10月25日 星期四

「為什麼台灣要加入聯合國?」小冊上網提供下載


    




為使民眾暸解台灣未能加入聯合國所受的傷害及不利影響,以凝聚全民向心力及共識,行政院新聞局編印「為什麼台灣要加入聯合國?」小冊,並且於「為台灣發聲」網頁(網址http://www.taiwanunme.tw/)提供下載,歡迎民眾上網擷取。  




新聞局表示,「為什麼台灣要加入聯合國?」小冊,以實例說明台灣必須加入聯合國的十大理由,包括台灣無法加入聯合國經濟無法更上層樓、金融安全無保障、防毒反恐反貪污產生缺口、喪失對外投資商機、衛生防疫沒有保障、影響航運漁業發展、飛航安全無法確保、影響電信通訊產業發展、無法保護優良品種等,更重要的是國家安全及全民尊嚴受傷害,小冊中並列舉多種統計數字,說明台灣不僅有資格加入聯合國,也必須加入聯合國。因小冊印行數量有限,新聞局歡迎有興趣民眾上網下載運用。 



「為什麼台灣要加入聯合國?」小冊下載







 


 


 


 


 



 


 


 



 


 


 

2007年10月21日 星期日

「世界地球日」 新竹在哪裡?

四月份,台灣總統及立委初選正熱,正當每一位候選人聲嘶力竭的在倒數時刻大聲呼籲「搶救」時,最危險、最需要搶救的,其實是我們生存的命脈—地球。 



  





四月二十二日
是「世界地球日」。按照往例,媒體會做一些有關地球生態遭受破壞的專題,政府也會辦「無車日」、「淨灘活動」等活動,官樣制式的響應環保。在一般人心中,「地球日」是一個遙遠、有點抽象的東西:保護地球當然是很重要,但是該如何做?「地球日」似乎是天真、理想性高、有錢有閒的西方人及少數環保人士玩的遊戲,不符合務實、賺錢第一的台灣人性格。 



 


  




今年的地球日有點不同。首先,媒體開始有動作,「地球日」的新聞不再是外電集錦,反而開始聚焦到我們生活的台灣島。一經有系統的報導披露,赫然發現,台灣的狀況竟然是這麼的怵目驚心、岌岌可危。 

 



 

 

我們先看幾個數字: 



1.      台灣人口密度全世界第二高、每單位能源消耗量位居全球前三名。


2.      19902004年,台灣二氧化碳總排放量倍速成長111%,是全球成長值的四倍;每人平均年排放量超過十二噸,是全球平均值的三倍。


3.      據高雄市環保局統計,高雄市每人每年「貢獻」的二氧化碳,是世界平均值的八倍,號稱是全球人均排放量最高的城市。


4.      在聯合國的報告中,台灣屬於氣候變遷的高危險群。百年以來,平均溫度增加了,是全球平均值的兩倍,也比鄰近的日本、中國大陸高。

   



很明顯,台灣的氣候暖化問題,比世界上其他國家都要嚴重的多,在全球「名列前茅」。翻開
4.23那一期的Newsweek,封面故事是全球暖化,有系統的整理全球暖化對全世界各國的影響。結論是:氣候變遷對緯度高的國家有利,對緯度低的國家則大大不利。因為氣候暖化而造成的國土縮減、土壤礪化、產業北移(釀酒、港口、咖啡、海邊觀光業等產業跟地理位置最相關,首先受到影響),將最造成新型態的「南北差距」,北方國家(歐洲、美加)富者越富,南方國家(非洲、赤道低緯度國家)窮者越窮。 



 


其中,台灣在Newsweek的資料中,是受到氣候變遷「重度傷害」的國家。海水上升導致國土縮減、港口消失、農作物減產、溫度炎熱到難以居住….。整個台灣生態將面臨一場大浩劫。 


我們究竟要留給下一代子孫什麼樣的生活空間?這已經不是無聊時清談的話題,而是迫在眉睫的功課。CO2的減量,必須立刻、積極的開始,才能減緩氣候暖化的速度。 

  



高雄市在三年前加入國際地方政府減量聯盟(ICLEI),是台灣第一個加入的城市。我很希望市政府也拿出具體的作法,率先帶頭做起。在各項公共建設上努力達到
ICLEI的要求,以公權力來推動,進步的速度會事半功倍。



  



 



多多走路或騎腳踏車代替機車、以大眾運輸工具代替私家車、隨手省電、節省紙張、不用塑膠袋
。生活上的小習慣,可以讓我們未來的子孫在台灣多過幾年「氣候宜人居」的日子。全球暖化最可怕的地方是它的不可逆性,我們無法解決它,只能減緩它的速度。「世界地球日」,新竹在哪裡?也該是以高科技高水準自詡的新竹人開始行動的時候! 



 


 





相關網站:台灣地球日http://www.earthday.org.tw/taiwan/taiwan_index.htm



 


 


 


 


 

2007年10月18日 星期四

活潑、開放、新校風—竹光國中



在和平路跟經國路交叉口的那塊空地上,前一陣子拔地蓋起了一棟顏色鮮豔,白、橘、黃、粉紅、藍相間的明亮建築物。這學期開始,開始有一群國中孩子在裡面活動、上課,充滿活力跟令人耳目一新的朝氣。這就是令人期待已久,新竹市北區新成立的國中
竹光國中。近年來的教育政策,走向小班、小校、在地化,孩子可以在離家最近的學校,享受到低師生比、高素質的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讓孩子省去長途奔波的勞累,在健康、無壓力的環境下學習。竹光國中就是在這種背景之下,與位在東區的新科國中同時期成立,是竹市這幾年少數新設立的國中之一。 



竹光國中成立後,解決以往北區民富、文雅、新民等九個里國中生長途就學問題。這些孩子未來不必遠到成德、光華或是育賢等國中就讀,可以就近到和平路上學;尤有甚者,有別於制式校舍的新式教室,以通風、採光為首要考量,大片的落地窗、寬敞的騎樓、明亮的活動空間、不同樓層用不同的顏色作標示,新式的風格使學校揮別過去國民中學給人「升學第一、填鴨教育」的刻板印象。才成立沒幾年,每年申請入學的學生成等比級數成長,家長要求增班的聲音始終不見斷,熱門的程度直逼明星國中。
 



說到竹光國中的成立過程,學校教職員、家長會、地方熱心人士、及民代都出了不少力。一開始的竹光國中,因為校舍還沒蓋好,只得借用民富國小的教室,和小學生共處一校,度過好幾年空間窘迫的時光。幸好地方人士及民代熱心的居中協調,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竹光才能在最短的時間搬出民富國小,遷入現在的新大樓,並且年年增班,以滿足附近家長的需求。目前竹光國中共有十四個班,未來將擴充到30個班級,滿足九年一貫的教育需求。
 







我看著孩子在新大樓寬敞的空間內活動歡笑,心中非常感動。雖然目前竹光圍牆都還沒蓋,第二期、第三期的工程尚未開工,連操場都還沒有,但看著學校在眾人的努力之下,一步步成型;家長會四處奔走募款,為學校添購圖書、會議設備;校長辛苦的設法向各方尋求協助,一點一點補齊學校的各項設施,我看到了聚沙成塔、眾志成城的力量。學校特別成立新單位「家長、社區服務處」,做為學校聯繫家長跟社區的橋樑,竹光國中正一步步在原本荒蕪的和平路空地上生根,要跟地方居民共榮共存。
 



希望竹光國中可以在眾人期待之下順利成長,竹光的孩子能開心、健康的學習,以後成為「新竹之光」! 

2007年10月17日 星期三

新竹市婦女生育津貼







補助項目:
新竹市婦女生育津貼 

社會局聯絡電話:(03)5216121分機406 

受理單位:戶籍所在地戶政事務所 

                  新竹市東區戶政事務所(03)5226020

                  新竹市北區戶政事務所(03)5152020

                  新竹市香山戶政事務所(03)5388639 

申請期限:新生兒出生後二個月內完成申報戶口後提出申請,逾期視同放棄權利。 

申請資格: 

1. 具合法婚姻關係者。 

2. 新生兒於父母之雙方或一方設籍並實際居住新竹市一年以後出生且入籍新竹市者。 

3. 婦女生育或妊娠滿二十週以上之死產 

補助標準: 

1. 生育115,000元。 

2. 220,000元。 

3. 3胎以上25,000元。 

4. 雙胞胎50,000元。 

5. 三胞胎以上補助100,000元。 

胎次計算:胎次之計算方式,以現存婚姻關係中婦女之生產胎次,並申報戶籍登記為準。 

應備文件:

1.       申請人之身分證及印章,委託辦理者則需一併檢附代理人身分證及印章。 

2.       死產者需檢附證明文件。 

注意事項: 

1. 符合資格之婦女於產後死亡者,得由其合法繼承人之一檢具除戶戶籍謄本辦理申請。 

2. 生育之婦女未設籍新竹市或未具中華民國國籍者,應以配偶為申請人。 

3. 夫妻雙方設籍不同區者,應以新生兒入籍之轄區戶政所為受理單位,並以設籍該區之夫或妻為申請人。 

4.符合申請資格者於申報出生登記後,戶政事務所應立即協助申領。



 【資料來源】新竹市政府社會局網頁



 


 


 

新竹醫院「弱勢婦女健康照護計畫」----提供在台外籍配偶及中低收入婦女健康照護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婦產科陳泰昌主任表示,基於公立醫院的社會責任,該院對於弱勢團體的照顧一向都是不遺餘力的。日前在張景年院長的努力下,該院與群聯電子公司共同合作,挹注百萬元的經費,規劃並推動「弱勢婦女健康照護計畫」,希望藉此計畫,免費提供弱勢孕產婦貼心及完善的保健服務及諮詢服務,讓這些婦女能健健康康、快快樂樂、平平安安的生下健康寶寶。 




陳泰昌主任表示,新竹醫院所推動之「弱勢婦女健康照護計畫」,主要係針對有經濟困難且符合羊水檢查之高危險群孕婦,提供免費基因羊水培養檢查,故舉凡設籍新竹縣、巿及苗栗縣之本國籍、外國籍及大陸籍孕婦,其家庭經濟困難,經村里長證明為中低收入戶,可透過衛生所轉診,或逕至婦產科掛號受檢,再由婦產科評估收案資格;另針對30歲以下的外籍配偶及中低收入婦女提供免費子宮頸抹片檢查。 



 張景年院長表示,有鑑於台灣的外籍配偶人數與日俱增。在健保給付方面,來台外籍人士需滿四個月才能參加全民健康保險,在這期間,若適逢外籍配偶懷孕,其特殊的產檢或生產等醫療費用,在無健保給付的情況下,無疑是一大負擔。另外,在國內經縣市政府造冊的低收入戶或是中低收入戶婦女部分,若有特殊之醫療需求時,同樣背負極大的經濟負擔。為了照顧有經濟困難的在台外籍配偶及中低收入之高危險群婦女,也為了對未來主人翁的健康盡一份心力,於是推動此計畫。 




新竹醫院對於弱勢的照顧相當重視,且關懷的觸角更是逐步延伸到各弱勢族群,像是青少年、兒童、獨居老人等等。針對弱勢婦女的部分,陳泰昌主任表示,目前正積極培訓外籍通譯員,且於今(28)日首度開課,假該院三樓產房討論室進行「外籍通譯員婦產科知識衛教研習會」,未來將安排這些外籍通譯員深入門診、產房、病房實際關懷外籍產婦,並提供各項懷孕期及育兒期的協助,以真正落實弱勢婦女健康照護。



【文章來源】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婦產科 陳泰昌主任

 



 


 


 


 


 



 


 


 


 


 


 


 


 

 



 

 


 

 


 

 


 

 

2007年10月15日 星期一

請聽聽我們的聲音~「舊社國小小朋友想要連貫的人行道走路上學」


您家的小朋友可曾走路上學?像我們兒時一樣,在上學的路上觀察人間百態,追逐花鳥蟲魚,在玩伴的嬉鬧聲、路邊「拔卜」冰淇淋阿伯的叫賣聲中,留下求學經驗中最鮮明的兒時回憶?


因為交通道路狀況混亂、治安敗壞,基於安全考量,現在的家長幾乎已不讓孩子們走路上下學,天天早晚兩班接送小孩的「孝子孝女」們比比皆是。每天上午跟下午的上下學尖峰時段,新竹市每一所小學週邊道路都塞滿了汽機車,寸步難行,不只累壞了家長,其所造成的空氣、交通污染及所付出的時間、社會成本,讓有識之士開始思考改變現況的辦法。


幾前年開始,為了恢復過去小學生可以安全走路上下學的環境,從中央到地方啟動了「打通學童通學巷」計畫,在學校周邊構築人行步道、注意道路、巷弄環境的採光、綠美化、道路指標等,讓家長可以安心,讓小朋友可以重拾走路上學之樂。而新竹市北區何其幸運,在「新竹市行人優先協會」的推動之下,繼北門國小、光華國中之後,舊社國小被教育局選定為「學童走路上學」的示辦學校,校方全面鼓勵學童多走路,讓學童體會走路的好處。


舊社國小校長校長葉瑞枝說,每天早上至少有6位導護老師和5位家長義工協助學童上學安全,現今學校四週設置人行道之後,小朋友們會自動走上人行道,讓家長和老師較以前放心許多。為了配合走路上學計劃,目前已研擬出五條安全的走路上學環境,一是學童在武陵路下車,步行金竹路轉到西門進入校園、二是學童走舊社里湳雅街311巷新徵收完成的8米巷、三是學童在湳雅街下車,走金竹路從正門進入校園、四是學童在湳雅街下車,走鐵道路從東門進入校園、五是學童在武陵路下車,走鐵道路人行道從南門進入校園,校方在班親會、家長座談會中多宣導這五條安全走路上學路線。對家長來說,步行人行道可以降低交通的危險,增加小朋友運動量,又可以避免車流造成學校周邊交通大擁塞,實在一舉數得。


可惜的是,舊社國小的環校人行步道已經完成,但舊社國小左右兩旁各約50公尺的金竹路部份路段(通往武陵路、湳雅街兩邊),工程經費已經申請到了,也動工一段時間,但因為當地住戶反對設置人行道,使人行道無法連貫,目前工程呈停擺狀態。


舊社國小是一個社區型小學,學子大都是住在附近的民眾,跨區就讀情況較少,大部份的學子必須跨越金竹路,金竹路有15公尺寬,行經這裡的車子車速快,去年金竹路車禍案件有16件,造成5人受傷,學生穿越馬路相當危險,家長更不放心。此外,有一大部份學子必須從武陵路271巷(昌益藝術名宮社區),穿越武陵路走金竹路抵達學校,住在此區的前舊社國小家長會副會長林煌仁表示,武陵路太寬,金竹路全線並無人行道,因此從未讓小二的孩子走路上學,若有連貫的人行道,他應該會很放心在金竹路與武陵路口就讓孩子下車,走一段路上學。


開學在即,上週我們召開了記者會,希望舊社國小人行步道能在剩下一個月的暑假中完工,開學時小朋友們就有安全、舒適的人行道可走。行人步道本身是一個很好的政策,沒有什麼比國家下一代幼苗的安全更應被優先考量。我希望市政府能排除萬難解決這個問題,更希望金竹路的住戶能發揮優良公民的道德感,大家坐下來好好溝通,人行道要建、同時兼顧住戶需求,在雙贏的前提下圓滿解決。


如果您是舊社國小附近的住戶,或您是舊社國小學童的家長,希望人行步道能儘速完成,保障小朋友或行人的安全的話,歡迎您參加連署,一起向市政府表達多數人的心聲!(本文部份資料來自新竹市行人優先協會)


 


請聽聽我們的聲音~ 「舊社國小小朋友想要連貫的人行道走路上學」

連署書格式下載

 

連署書請寄至「新竹市行人優先協會」email:
walkhsinchu@lifewindow.com.tw

「我們想要連貫的人行道走路上學」-->記者會內容 

舊社社區爭取人行道有成」(轉載自行人優先協會網站)

 



 


 


 

全國第一個幼兒園在新竹市成立


九月秋意越來越濃,除了天氣變得涼爽舒適,也是開學的季節。96年度新學年開始,新竹市率全國之先,將開始推動中央規劃已久的「幼托合一」政策。這是台灣學齡前教育的一大變革,各位家中有幼兒的爸爸媽媽,可要好好蒐集資料、做足準備,才能替家中寶貝尋覓一個最優質的照護環境。





新竹市搶在全國各縣市之前,第一個實施「幼托合一」的整合,這是一個值得肯定的進步之舉。





什麼是「幼托合一」政策?簡單的說,就是將過去只收2-4歲幼兒的托兒所,以及只收4-6歲小小朋友的幼稚園合併在一起,成為接受2-6歲所有學齡前幼童,在同一處照顧、學習的「幼兒園」。



過去因為法令的問題,托兒所屬於社福機構,由地方社會局負責管理;幼稚園屬於學前教育機構,由地方教育局管理,托兒所、幼稚園分屬不同主管機關,在管理上形成雙頭馬車,不僅容易標準不同,發生管理上的問題,兩者在課程、環境、師資的要求上也差異甚大,難以整合。有鑑於此,教育部在幾年前開始籌畫「幼托合一」,讓托兒所及幼稚園合併為幼兒園,由教育局專責管理,對幼兒園的師資、環境亦提高要求,希望給學齡前幼兒所處的環境更多保障。




對家長來說,幼兒園最大的好處就是,如果家中有一個以上的幼兒,例如:一個三歲、一個五歲,以後不用再每天早上疲於奔命的趕時間將兩個寶貝送到不同的地方上學了!家中的兄弟姊妹以後可以在同一個環境中學習,不但方便照顧,老師對幼兒的身心狀況及家庭環境也更能掌握。「幼托合一」之後,坊間良莠不齊的私立托兒所在壓力下也不得不跟著進步,提昇師資及設備水準,才能繼續生存。 



這學年開始,新竹市所有的公立幼稚園及托兒所,全部合併,開始試辦,甚至陽光、茄苳、南隘三個國小,得到教育部800萬的補助,試辦實驗性的幼兒園。新竹市的市民,有機會先享受到其他縣市沒有的創新福利。 




對新竹市「幼兒園」有什麼問題,需要諮詢或是索取資料,歡迎來信向辦公室尋求協助。更歡迎就讀第一屆「幼兒園」的家長,將您的親身經驗、面臨的問題跟我們分享。希望我們大家一起來努力,打造一個讓其他縣市民眾羨慕的幼兒天堂!

 



 


 


 


 


 




【圖片引用來源】
http://big5.cri.cn/.../8606/2006/06/02/401@10718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