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等之處:
一、標售文件之「預定贈與項目」,僅供參考。台灣館拆除後可再使用及具紀念性之建材及設備(視本會實際拆卸狀況而定)將一拆除進度分批於上海就地點交,並由得標單位自行負責包裝、運送回台灣。
花了4.58億,只買到4個不值錢、虛無縹緲的商標,所有的硬體還要看對方肯不肯給。「預定贈與項目」列出外貿協會想要送給市府的硬體,並非全部有價值的硬體,本席主張,本應在簽約過程中爭取所有硬體歸我方所有,市府卻完全沒有意義,拱手把權益送人。
二、得標單位應於重建之台灣館內明顯位置,請處標示本會(外貿協會)為上海世博會台灣館負責單位,並將原始工作團隊及贊助企業名稱一併露出。
重建之台灣館,還要繼續替外貿協會及原始贊助單位廣告,真是一門好生意。
三、得標單位應授權本會(外貿協會)在台灣永久無償使用註冊號01409744「台灣館LOGO」、註冊號01409745「台灣館夜景圖」、註冊號01409746「台灣館日景圖」、註冊號01409747「天燈+山體(無圖案之空建築」之商標。
不但如此,日後還可以繼續使用台灣館這四個商標,我們花的錢價值到底何在?應該是日後所有單位想使用,都要跟市府重新談商標授權(論次數或時間議價)才合理吧?
四、得標單位應授權甲方(外貿協會)募款截止日前( 民國99年9月30日 )之原始贊助企業在台灣永久無償使用註冊號01409744「台灣館LOGO」商標作為企業推廣形象之用。
請問市長,你知道原始贊助單位都多少嗎?(請看附件)你知道他們當初捐了多少錢嗎?(見附件)這條款可以說是,所有業界贊助的部分都已經被外貿協會利用殆盡,我們拿了這個台灣館,未來怎麼可能還有大額的業界捐款呢?
五、付清款項之後,才能移轉商標權及財產權,且移轉的費用全部由市府負擔。
外貿協會幾乎是「買空賣空」,無本生意。
六、市府付清買賣總價金後180日內,外貿協會將預定贈與項目(視實際狀況而定)於上海交付之。依據外貿協會拆除時程及規劃,市府應配合及時於台灣館現場或於外貿協會存放之倉庫點交並負擔危險;若市府經通知之20日內為配合辦理者,外貿協會得自行處理,市府不得異議。市府並需負擔所有相關倉儲、運輸、關稅費用。
外貿協會幾乎是「買空賣空」,無本生意。市府必須負擔所有的風險、運輸費用,合理嗎?且全額付清之後才能點交,若是點交出現問題,我們有什麼保障?請回答。
七、預定贈與項目之(一)可在使用及具紀念性建材及設備(1.46億)
(二)工程團隊諮詢服務(10小時)
(三)授權永久無償利用項目(四段影片約4000萬)
價值合計1.86億元
這些贈品有1.86億的價值嗎?第一項就絕對不可能,外貿協會在項目還備註,當中許多是「耗損較高的設備、不建議列入點交設備」。
八、世博台灣館金屬幕牆的後續處理?不應交由外貿協會變現
1. 世博台灣館 產創園區 「慘愴園區」
本席知道目前週四下午,市府固定召開世博專案小組會議,本席研究了一下你們的會議紀錄,很多決議變來變去,每週的會議結論都不一樣。目前專案小組的進度來看,世博台灣館產創園區的規劃跟進度時程,已經跟上次市長向議會作專案報告時很不一樣。
規劃單位多頭馬車、難以整合
台灣館明年10月要開幕,因為這個時間壓力,很多東西都趕趕趕。當初市長在專案報告曾經說,要委託專業的規劃顧問公司,來設計整個產創園區的功能、定位、外觀、交通等等,才能利用台灣館這個亮點,將整個產創園區一併帶動起來。但台灣館急著在明年10月開幕,請問市長,目前整個產創園區的規劃進度如何?
首先本席想請問工務處,目前整個世博台灣館中,分幾個標案?
1. 「新竹市世博台灣館新建及周邊用地附屬工程」(工程用地組:工務處)
2. 「新竹市風城文創館耐震補強及整修工程」(工程用地組:工務處)
3. 世博台灣館OT案(營運管理組:產發處)
4. 風城文創館OT案(營運管理組:產發處)
5. 「新竹國際行科技商務會展中心BOT案招商作業計畫委託技術服務案」(都發處)
分成這麼多個不同的單位,不同的標案,誰來整合?將工程及之後的營運分開處理,而不是用BOT、ROT的方式來處理台灣館、文創館,現在的工程完成後,能配合未來營運的需求嗎?請問文化局,文創館未來的營運內容及規劃出來了嗎?如果沒有要如何做修復工程?
會展中心的BOT案更是奇怪,這個技術服務案在9月6日內容就已經公告上網,9月16日市府突然標到台灣館,整個園區莫名其妙改成「世博台灣館產創園區」,內容跟規劃已經跟上網公告的內容完全不一樣了,但是市府並沒有停止這個標案,仍然繼續資格審查、評選,然後在10月22日簽約,由鼎漢公司得標。
請問都發處,這個公司到底現在要做什麼工作?是以當初公告,現已不存在的科商中心規劃為主,還是以世博台灣館為主?但世博台灣館跟文創館的工程跟營運,市府都已經拿回來自己做,並另外委託發包,那鼎漢公司到底要做些什麼?有完成的時程嗎?
再來,將來的文創館高度會遮住台灣館,台灣館勢必要墊高,工程部分要改變,這部分要怎麼整合?
明年台灣館就算如期開幕,旁邊文創館仍在整修、會展中心仍在規劃,旁邊緊鄰著的台肥公司還沒有搬遷,甚至還在營運,請問這樣的週邊環境如何吸引觀光客?這麼急就章的開幕會不會太勉強?到時候隔壁是肥料工廠、一片沙塵工地環繞的台灣館,會不會不但不是亮點,反而變成新竹市的一個大笑話?
建議市府,一定要儘速找一個專業的顧問公司,來統籌規劃這4.93公頃的產創園區。本席認為台灣館若有觀光價值,也會隨著時間過去快速遞減,等到5、10年後,還有人會想看10年前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台灣館嗎?市府固然要拼台灣館短期的觀光效益,但本席認為更重要的,是利用台灣館,讓整個產創園區能夠成功招商、營運、賺錢,帶來新竹市的繁榮,這才是真正常常久久的大建設。希望市長能夠朝這個方向多思考、多努力,而不是一直想著要早點讓台灣館開幕。試想:如果整個產創園區失敗,台灣館就算搶開幕也撐不了幾年,那我們目前投入這麼多錢的產創園區基金豈不血本無歸?到時市長就是新竹市的罪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