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寶寶在「family room」中可以跟其他幼兒社交
上個月底我到東京六天五夜,主要去看看這幾年紅遍全亞州的「 六本木」跟「中城」新都市更新區, 順帶也花了一點時間觀察東京都內的母嬰親善設施, 一看之下真是不同凡響,住在東京的媽媽跟寶寶,真是幸福極了。
一個現代都市進步的指標,已不再像過去一樣比門面、比建設、 比景觀。當市民的生活水準整體已提昇到某種階段,接下來要求的, 是對弱勢同胞的關照,以及生活細微處的體貼。 東京這個世界級的大都市,完全體現了這一點。對城市中生活、 交通、飲食等各項民生基礎建設的注重,使各個年紀、 各個族群的市民都能安心、便利、受到尊重的生活, 這是東京讓人感動的地方。連正懷孕、哺乳、帶著幼兒出門的媽媽, 以及還不能自理生活、隨時需要大人照顧的嬰幼寶寶們, 也享有隨時能去想去的地方、做想做的事的權利。 這是帶二歲以下小孩猶如在家中坐牢般的台灣媽媽們所無法想像的地 方。
在東京,隨時隨地都能看到許多推著嬰兒車出門的媽媽在路上閒晃, 不管是去購物、逛街、散步,公園、美術館、車站、咖啡廳、餐廳, 東京的媽媽都可以很自由的帶著寶寶一同前往。 看著媽媽輕鬆的模樣,身邊的寶寶心情也顯得很愉悅, 母與子有很多機會出門透透氣,接觸外界的刺激, 我相信不管對媽媽的心情、幼兒的心智發展來說, 都是很正面的活動。
東京有什麼能耐,讓媽媽們喜歡帶著寶寶出門呢? 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台灣應該看齊的地方:
- 走路可以到的所有地方,嬰兒車也能到。寬敞的人行道、 無障礙的行走環境,台灣這幾年流行的「行人路權」概念, 在東京老早已經完成。不只有寬敞的人行道,難得的是坡度適中, 連接順暢,嬰兒車可以一路通行無阻。不像台灣, 常常走一小段路就是一個台階,不然就是人行道到底了, 得把嬰兒車推到馬路邊跟汽車爭道,險象環生, 連車中的小寶貝也受到汽車喇叭聲的驚嚇, 難怪台灣的媽媽很少帶寶寶出門。在東京,一路推著寶寶坐地鐵、 去百貨公司、再回家,都輕輕鬆鬆,小小的一條人行道, 誰說不會影響生活!(補充一點, 一個社會中最需要人行道的其實是『輪椅族』—幼兒、老人、 行走不便的身障人士, 想想台灣惡劣的走路環境對他們的生活造成多大的限制。)
東京都廳附近寬敞的人行道
「六本木之丘」外圍的人行道
- 方便的如廁空間。這次去東京,一有機會我就跑進公共廁所看看, 東京所有的車站都有「多功能廁所」(老人、小孩、孕婦、 身障專用),裡面空間大,配備齊全。除了尿布台之外, 還有扶手可支撐,也有嬰兒車停放的空間,高度、角度都恰到好處; 另外,出入大門甚至採「觸控設計」,用手掌碰一下就開門, 進去之後再用手掌感應一下就上鎖, 對要抱小孩騰不出手用的媽媽來說,真是再貼心不過。還有, 一般的女廁內一定有一間附幼兒座椅的廁所,讓媽媽上廁所時, 能把寶寶固定在坐椅上,不用抱著寶寶上廁所( 這類廁所在台灣已經出現,不過很少見,在東京則是到處都是)。 公共女廁內通常也有尿布台、小男孩用的小便斗、 以及上完廁所洗屁股用的水槽,高度、大小都很適中, 讓媽媽不管帶小男生還是小女生出門,都能把他們照顧的乾乾淨淨。
「多功能廁所」觸控設計的門鎖
媽媽也需要上廁所阿!女廁中的幼兒坐椅
- 體貼的公共空間。小孩子出門最麻煩的就是吃跟拉,搞定這兩項, 通常媽媽就會覺得輕鬆不少。日本的嬰幼兒副食品種類繁多, 琳瑯滿目,光是品牌就好幾十種,口味更是五花八門, 加上日本餐廳隨時皆供應熱水,自動販賣機、飲水機也隨處可見, 取得清潔的飲用水來解決寶寶吃的問題,在東京真的很容易。另外, 比較大的賣場或是公共空間,通常備有「family room」,這是一個裝潢溫暖,裡面有雜誌、軟沙發、玩具、 軟墊、尿布台、水槽等,讓寶寶及大人安心休憩的空間, 逛街逛累了,溜進去裡面餵個奶、換個尿布、 或是和其他的小朋友玩,大人小孩都可以放鬆身心, 非常愉快的完成出遊的計畫。
「六本木之丘」中的「family room」
或許有人會認為,以上說的這些都是小事, 台灣城市的公共設施雖然沒有做得這麼周到,但也大致過的去。 但我認為,讓媽媽及小朋友「受到尊重」的在城市中自由移動, 平等的享有同為城市住民的生活權,是一個非常重要、 先進的人權概念。寧可施政者多一點麻煩、多一點考慮, 能換來他們在體貼的環境中有尊嚴的長大,對大人、對小孩, 都是非常好的品格陶冶。我在東京的一個親子購物場看到多達3、4 種購物車,讓有不同年齡孩子的家長各取所需(見圖); 我也曾在東京的森美術館看到一位媽媽推著嬰兒車靜靜的觀賞當期特 展,雖然寶寶偶而會哭鬧幾聲,四周的人卻非常包容, 沒有人白眼相向!這個推車內的寶寶是多麼幸福阿!
三種不同規格的購物車,媽媽可以依照寶寶的大小及購物需求選用。
養育下一代不只是父母的事,也是國家跟社會的事。 如果主政者多用一份愛心, 以媽媽照顧子女的心情來照顧我們國家的幼苗,有更多社會支持, 我們的下一代才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