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妍慧的世界地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妍慧的世界地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9年8月7日 星期五

(分享) 別出心裁的公車站

這是一封朋友轉寄給我的信件,

裡面摘選了世界各地富有創意的公車站,

有的環保、有的科技、有的功能齊全、有的小巧迷人,

從中可以看出城市規劃者對都市空間美感經營的用心。



在新竹市面臨公車系統瀕臨瓦解的危機的此刻,

這些照片,足以振奮有心復甦新竹市大眾交通系統的各位好友,

讓我們得以遙想、期待未來美麗城市的遠景。



與大家分享、共勉!



yenhui

﹍﹍﹍﹍﹍﹍﹍﹍﹍﹍﹍﹍﹍﹍﹍﹍﹍﹍﹍﹍﹍﹍﹍﹍﹍﹍﹍﹍﹍﹍﹍﹍﹍﹍


別出心裁的公車站 

  



1. England: 
摩洛哥風情車站,位於,呃……英格蘭 







2. .France: LED車站,電視螢幕有6英尺大,不知道能玩些什麼?  

 



3. UK: 
英國頭頂長草的車站,草下面肯定有泥巴, 最後牽一匹馬來就完美了! 







4. Germany: 
德國威查設計博物館(Vitra Design Museum)附近的公車站 







5. USA: 
鞦韆公車站 







6. USA: 
雅典的校車造型公車站,應該不是校車專用吧!





7.Estonia: 愛沙尼亞的公車站  





8. Dubai: 
裝有空調的公車站,杜拜真的好有錢! 







9. Span: 
十分抽象的公車站,位於西班牙 







10. Canada: 
吊床車站,等車的時候還能好好放鬆一下 







11. USA: 
美國加州約塞米蒂瀑布(Yosemite Falls)附近的車站,與四周環境融為一體 







12. Japan: 日本的草莓公車站





13. Brazil: 巴西聖保羅的球門公車站,不愧是足球王國 





14. Brazil: 
巴西古里提巴市(Curitiba)的未來派公車站, 該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為「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之一。 

  

 

2009年6月25日 星期四

【思考】格陵蘭脫離丹麥完全自治的啟示

621,台灣島上的人民還在沈睡,世界的另一角正安靜的上演一場和平的權力移轉 (transfer of power)—丹麥為格陵蘭舉行公開典禮,女王瑪格麗特二世將賦予格陵蘭政府自治新權力的法律文件,遞交給格陵蘭議會議長莫茲菲爾德,象徵格陵蘭脫離丹麥300年的統治。格陵蘭正式自治後,將接管原為丹麥所有的天然氣資源管理權、司法權和警察權,並擁有部分外交事務權。




格陵蘭人去年
11月以壓倒性多數的投票結果通過擴大自治的公投,不但將格陵蘭語定為官方語言,取得境內天然資源的更大支配權,自治政府並將握有警政及司法權,國防與外交事務仍由丹麥主導。完全自治後的伊努特人將成為國際法承認的單一民族,不再屬於丹麥人,其獨特語言也成為官方語言。

 


對照台灣經驗,格陵蘭人走的是一條不思議的彩虹大道,猶如夢幻一般難以理解。在台灣的政治裡,「統一」就是「併吞」、「獨立」等於「分裂」,你要併吞我,我想分裂你,不管怎麼做都有一方會受到傷害。於是,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在生存的前提之下,意識型態對立的兩方,注定以無休止的對抗及互相攻擊,避免被併吞/分裂的命運。

 


以零合邏輯思考的人,必定無法想像丹麥會願意放棄格陵蘭廣大的天然資源及油源,放棄對世界第一大島的統治權。格陵蘭何其有幸,遇到一個從歐洲數百年民主文化搖籃中孕育出的「母國」丹麥,具有多元共治、兼容並蓄、理性對話的政治傳統,才可能以和平的方式,透過長期不斷的對話,不流血、不抗爭的完成權力移轉。身處大東亞的台灣及一直想統一我們的「母國」中國,很不幸的缺乏這種文化底蘊,甚至不給雙方對等溝通的機會。使得台灣獨立運動之路,即使在民進黨主政時期,也是一路遮遮掩掩,在中國巨大的陰影之下,只能巧以各式名目活動,從來無法與之開誠布公、光明正大的討論台灣人民的意願。




丹麥總理拉斯穆森在公開典禮上表示,他希望格陵蘭選擇留在丹麥。他說︰「獨立…端賴格陵蘭人民決定,是否希望屬於丹麥王國一部分,抑或希望建立一個獨立的國家。」身為台灣人,一定都會為這句話深深感動!丹麥的態度充分展現對格陵蘭人自主性的尊重,同樣的也暗示,不會將未來格陵蘭可能的離開視為對丹麥的污衊或敵意。這才是成熟的政治人物及政治體應有的風範,台灣的政治環境要到何時,才能如此理性、平和、尊重的進行政治對話?



 


2008年11月9日 星期日

【毛寶部落格】體貼入微的公共空間—日本東京考察心得(三)





文字、攝影 / 駐站作家  李妍慧 (From
新竹市議員李妍慧的新手媽咪部落格)



日本人基本上是一個害羞的民族,因為害羞,所以他們盡量避免任何可能陷入尷尬處境的情境中。在日本,有許多設施都是因為這樣的出發點而發明的,譬如,日本廁所中一定有的「音姬」,會自動播放悅耳的音樂,讓如廁者免於讓陌生人聽到你「方便」聲音的尷尬,就是最佳的例子。

 




因為害羞,所以體貼,在日本的街道或公共場所活動,你會驚訝於日本人心思之細膩,體貼之入骨。這種想方設法的讓生活更舒適的情意,隨處可見,變成許多人對日本流連忘返、一去再去的主要理由,因為,在日本生活,「實在太舒服啦!」 



就我個人的觀察,日本人對公共空間的規劃設計,都是以使用者的方便性作出發,再加入美觀的設計,耐用的質材,並搭配整體空間,產生非常協調、不落俗套的視覺效果。



到底日本人怎麼個體貼法呢?

一、以實用性為主的體貼:考量到你所有的需要,會讓你有一種「真棒!怎麼知道我現在就是少一個XX的感覺?」






公共廁所的洗手台旁設計了一個掛雨傘的吊勾,非常實用又美觀。






國立新美術館館外甚至特別設計了一間「傘房」,你的傘可以有專屬的位子,還可以上鎖,既不會被擠壞,更絕對安全。






猜到這是什麼了嗎?進入建築物之前,可以先用這個像兩片夾的東西,把傘上面的水滴迅速抖落並吸乾,效果很好。(這東西台灣實在太需要了!)






連燒肉店的玄關都設置傘座,看來日本人非常注重個人用傘的禮儀。反觀台灣,常常是一桶濕答答的傘橫七豎八的擠在店門邊。





二、以視覺性為主的體貼:充滿美感的公共設計,讓你除了方便之外,更賞心悅目,配合週邊環境作整體搭配。






位於東京車站內的行李櫃,貼上日本人最愛的動物—貓熊,冷冰冰、死板板的行李櫃,轉瞬間變的可愛起來了。






看這棵樹固定的多扎實、結構多平衡阿!不似台灣行道樹常用三根竹子歪歪斜協的叉著,風一大就東倒西歪,命運真是十萬八千里。






這棵參天大樹,其實近看才知道,是由4顆小樹種在一起合成的喔!大樹難移植,日本人巧思修剪,在都市也能享受大樹枝幹擴散之美跟遮蔭的陰涼。







配合中城midtown整區的都市更新,旁邊的這一座警察局也脫胎換骨、摩登的呢!







這是公共廁所,不是服裝店喔!






中城midtown入口處的椅子,簡單的線條,經過設計之後兼具美感、禪意、舒適,還可以躺在上面伸展背脊…,大師的設計功力果真不同凡響。







擺在路邊的人形告示牌,簡潔又時尚,真是美極了!







不用文字標明「殘障廁所」、「身心障礙使用」,圖形一目了然,不用通日文也看的懂,看似簡單的圖案背後藏著日本人的細膩的心思。





三、顧及所有使用者的體貼:不管是小孩、老人、行動不便、孕婦,或是一般人,都能自在、安全的在公共空間中移動。這是很不容易達成的理想吧!但是日本人體貼的情意,卻在一些小節中處處顯露。







下樓梯處,右方加裝一個鐵製側欄,防止小朋友攀爬而受傷。







這是一個建築物的入口地面,故意做成一個切角,形成斜坡,讓輪椅可以自由進出。







安藤忠雄設計的「表參道之丘」,外面的街道是下坡,但建築師很有個性的在入口處的石塊上做一個切角,方便輪椅族進出。(簡單的巧思,不需像在台灣,得經過一條冗長彎曲的通道才能進大門)






後方是消防栓。有消防栓的地方絕對禁止停放機車或腳踏車,這一點在日本執行的很徹底。





很難能可貴的,以上的照片內容,都是公共空間,並非私人裝潢的大樓或企業認養的公園。在公共空間的認真經營,可以看出日本政府對於提昇整體生活水準的努力。畢竟,把自己的公寓、花園整理的乾乾淨淨是一回事,能夠把所有生活中經過的地方都整理的如此便利、美觀、又好用。這不光是花錢而已,背後投入的心力想必相當可觀。以「體貼入微的公共空間」來排名,日本東京絕對算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人性化都會了!











本文刊登在【毛寶部落格駐站作家專欄】:http://blog.roodo.com/maobao/archives/7529687.html









2008年10月1日 星期三

【數位時代Beta2.0專欄】21世紀的城市樣貌—日本東京考察心得(二)

在人類經歷了20世紀的經濟繁榮、高度建設、 大肆改造地表景觀以滿足自以為無所不能的的野心之後,21世紀的 都市建設,應該提供什麼元素,才能取悅城市住民?我私自認為, 在高度的人工介入、科技發展之後, 一股反璞歸真的風潮已席捲全世界,從樂活族、節能減碳、環保、 崇尚天然等流行概念中,可以嗅到21世紀理想城市的需求為— 滿足人心、提供愉悅感的健康生活空間。




全世界最好命的流浪漢, 他們的生活環境比竹科科技新貴的豪宅還棒。( 東京日本天皇御苑外的公園,許多遊民在此過夜) 


在這樣的標準之下,過去的城市建設明顯的不符合需求— 擁擠的街道跟高樓大廈、到處是人造景觀跟設施、空氣品質惡劣、 交通混亂、每天製造大量的垃圾跟污水。因為寸土寸金, 想要住在都市中, 免不了就要犧牲一些生活品質以換取便利先進的設施。 這樣的都市樣貌,將逐漸被21世紀新概念下的都市設計取代, 而日本東京「六本木之丘」及「中城midtown 這兩個已完成的都市更新計畫,已將這個概念實現。




寬敞又具備美感的公共空間,是新都市更新區的最大特色。( 圖為黑川紀章先生設計的國立新美術館) 


住在都市,不再是一件苦差事,必須忍受污濁的空氣、 擁擠冗長的通勤時間、狹小的住宅空間、高額的生活費、 以及缺乏自然元素的水泥叢林。「六本木之丘」及「東京中城」, 已經完全顛覆了過去我們對都市的想像。它的特色在於, 將生活融於都市、將美學與情趣融入生活。


  

法國知名的米其林三星主廚,也被網羅到六本木之丘開餐廳。 


在六本木之丘及中城閒晃了兩天之後,我的感想是:


一、「美就在生活中」:不論走在六本木或中城, 都是自成一格的都市城中城,生活機能齊備。要呼吸新鮮空氣, 不用跑遠,大的不像樣的公園就在旁邊;要去購物,行, 公寓一出就是各式購物場所;美術館、展覽館、各國美食餐廳, 皆近在咫尺,城中城實現了「 不用多花通勤時間就能滿足生活一切要求,甚至比去別處更好」 的境界。省去了大量通勤的費用及時間,符合當今「節能減碳」 的環保訴求,改變了過去「市中心精華區留做商業辦公室, 有錢人住到環境好的郊區」的都市計畫概念。 


  

由名設計師村上隆設計的六本木吉祥物,讓遊客留下鮮明的「 六本木印象」。 


二、「人性化的設計」:寬敞的空間、流暢的動線、 體貼入微的設計、高品質的美感環境、多樣化的商品、豐富的資訊、 米其林三星主廚開的一流餐廳…,身在城中城,讓人覺得輕鬆、 雍容、滿足,使人流連忘返。 




「六本木之丘」中的公園, 大的讓你忘了置身全球地價最高的東京市中心。 

 

 三、「都市的再生」:東京都有計畫的從事都市更新工程, 已經有一段不算短的時間, 目前平均每年都有一棟舊大樓改建完成重新開幕。 新開幕的大樓改變過去純商辦或純住宅的單元,改為住商混合、 結合藝術跟美食的新生活空間,這樣的更新往往吸引大批的人潮, 帶動商機。東京都有計畫的一區一區改造,不斷的替都市注入新血, 使東京永保新鮮的賣點,永遠走在世界的前端。這種有步驟、 有計畫、按部就班、仔細斟酌的再造工程,往往帶來大大的成功, 引來世人的欽羨。這種有前瞻性的都市設計規劃, 正是台灣執政者最欠缺的能力。 




東京的建築物不斷更新、改建、再造,為都市景觀注入新活力。( 圖為空中鳥瞰國立新美術館) 


「六本木之丘」從2004年開幕至今, 吸引了無數國際媒體的報導,帶來了無數觀光朝聖者, 更增添了東京在國際都市上的聲望。 一個成功的都市更新案使東京在人潮、商機、都市環境、都市形象、 全球知名度等各方面都更上層樓,成功若此,怎不令人讚嘆?



2008年9月22日 星期一

【數位時代beta2.0專欄】育兒天堂在東京—日本考察心得(一)



小寶寶在「family room」中可以跟其他幼兒社交 





上個月底我到東京六天五夜,主要去看看這幾年紅遍全亞州的「
六本木」跟「中城」新都市更新區,
順帶也花了一點時間觀察東京都內的母嬰親善設施, 一看之下真是不同凡響,住在東京的媽媽跟寶寶,真是幸福極了。 


一個現代都市進步的指標,已不再像過去一樣比門面、比建設、 比景觀。當市民的生活水準整體已提昇到某種階段,接下來要求的, 是對弱勢同胞的關照,以及生活細微處的體貼。 東京這個世界級的大都市,完全體現了這一點。對城市中生活、 交通、飲食等各項民生基礎建設的注重,使各個年紀、 各個族群的市民都能安心、便利、受到尊重的生活, 這是東京讓人感動的地方。連正懷孕、哺乳、帶著幼兒出門的媽媽, 以及還不能自理生活、隨時需要大人照顧的嬰幼寶寶們, 也享有隨時能去想去的地方、做想做的事的權利。 這是帶二歲以下小孩猶如在家中坐牢般的台灣媽媽們所無法想像的地 方。 


在東京,隨時隨地都能看到許多推著嬰兒車出門的媽媽在路上閒晃, 不管是去購物、逛街、散步,公園、美術館、車站、咖啡廳、餐廳, 東京的媽媽都可以很自由的帶著寶寶一同前往。 看著媽媽輕鬆的模樣,身邊的寶寶心情也顯得很愉悅, 母與子有很多機會出門透透氣,接觸外界的刺激, 我相信不管對媽媽的心情、幼兒的心智發展來說, 都是很正面的活動。 


東京有什麼能耐,讓媽媽們喜歡帶著寶寶出門呢? 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台灣應該看齊的地方: 



  1. 走路可以到的所有地方,嬰兒車也能到。寬敞的人行道、 無障礙的行走環境,台灣這幾年流行的「行人路權」概念, 在東京老早已經完成。不只有寬敞的人行道,難得的是坡度適中, 連接順暢,嬰兒車可以一路通行無阻。不像台灣, 常常走一小段路就是一個台階,不然就是人行道到底了, 得把嬰兒車推到馬路邊跟汽車爭道,險象環生, 連車中的小寶貝也受到汽車喇叭聲的驚嚇, 難怪台灣的媽媽很少帶寶寶出門。在東京,一路推著寶寶坐地鐵、 去百貨公司、再回家,都輕輕鬆鬆,小小的一條人行道, 誰說不會影響生活!(補充一點, 一個社會中最需要人行道的其實是『輪椅族』—幼兒、老人、 行走不便的身障人士, 想想台灣惡劣的走路環境對他們的生活造成多大的限制。)



東京都廳附近寬敞的人行道 




「六本木之丘」外圍的人行道 



  1. 方便的如廁空間。這次去東京,一有機會我就跑進公共廁所看看, 東京所有的車站都有「多功能廁所」(老人、小孩、孕婦、 身障專用),裡面空間大,配備齊全。除了尿布台之外, 還有扶手可支撐,也有嬰兒車停放的空間,高度、角度都恰到好處; 另外,出入大門甚至採「觸控設計」,用手掌碰一下就開門, 進去之後再用手掌感應一下就上鎖, 對要抱小孩騰不出手用的媽媽來說,真是再貼心不過。還有, 一般的女廁內一定有一間附幼兒座椅的廁所,讓媽媽上廁所時, 能把寶寶固定在坐椅上,不用抱著寶寶上廁所( 這類廁所在台灣已經出現,不過很少見,在東京則是到處都是)。 公共女廁內通常也有尿布台、小男孩用的小便斗、 以及上完廁所洗屁股用的水槽,高度、大小都很適中, 讓媽媽不管帶小男生還是小女生出門,都能把他們照顧的乾乾淨淨。




「多功能廁所」觸控設計的門鎖




媽媽也需要上廁所阿!女廁中的幼兒坐椅 



  1. 體貼的公共空間。小孩子出門最麻煩的就是吃跟拉,搞定這兩項, 通常媽媽就會覺得輕鬆不少。日本的嬰幼兒副食品種類繁多, 琳瑯滿目,光是品牌就好幾十種,口味更是五花八門, 加上日本餐廳隨時皆供應熱水,自動販賣機、飲水機也隨處可見, 取得清潔的飲用水來解決寶寶吃的問題,在東京真的很容易。另外, 比較大的賣場或是公共空間,通常備有「family room」,這是一個裝潢溫暖,裡面有雜誌、軟沙發、玩具、 軟墊、尿布台、水槽等,讓寶寶及大人安心休憩的空間, 逛街逛累了,溜進去裡面餵個奶、換個尿布、 或是和其他的小朋友玩,大人小孩都可以放鬆身心, 非常愉快的完成出遊的計畫。




「六本木之丘」中的「family room」

 

或許有人會認為,以上說的這些都是小事, 台灣城市的公共設施雖然沒有做得這麼周到,但也大致過的去。 但我認為,
讓媽媽及小朋友「受到尊重」的在城市中自由移動, 平等的享有同為城市住民的生活權,是一個非常重要、 先進的人權概念。寧可施政者多一點麻煩、多一點考慮, 能換來他們在體貼的環境中有尊嚴的長大,對大人、對小孩, 都是非常好的品格陶冶。我在東京的一個親子購物場看到多達34 種購物車,讓有不同年齡孩子的家長各取所需(見圖); 我也曾在東京的森美術館看到一位媽媽推著嬰兒車靜靜的觀賞當期特 展,雖然寶寶偶而會哭鬧幾聲,四周的人卻非常包容, 沒有人白眼相向!這個推車內的寶寶是多麼幸福阿! 




三種不同規格的購物車,媽媽可以依照寶寶的大小及購物需求選用。  


養育下一代不只是父母的事,也是國家跟社會的事。 如果主政者多用一份愛心, 以媽媽照顧子女的心情來照顧我們國家的幼苗,有更多社會支持, 我們的下一代才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