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17日 星期四

綠色國家 Green Countries




photo from Newsweek website

See photos of green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at xtra.Newsweek.com
  



    不要誤會,這個標題指稱的不是台灣的政黨對立,而是目前全世界的熱門話題—淨化地球運動。



    照著媒體報導的內容重新敘述一遍是一件無聊的事,我也很不想這麼做。不過上一期
Nesweek的封面故事實在太精彩了,鑑於國內媒體的取材角度一向「與眾不同」,其他國家關注的議題在台灣通常沒有什麼票房,報章雜誌上看不到任何有關這則報導的感想或評論,也無足為奇。因此我乾脆自己來,簡單摘要,跟大家分享這個重要的報導。






    當全世界搶著做環保的時候,我們如何測量每一個國家對環保的貢獻?如何具體的量化區分各國在這個議題上得到什麼成果?一個標準化的評量方式誕生了!
EPI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ex)環境表現指數,是由耶魯跟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團隊聯合開發出來的環境評價指標,其中包含一個國家的生態多樣性、天然資源、溫室氣體排放、衛生條件、能源使用…等多個子項,綜合性的評估各國面對世界環境變遷的挑戰時如何回應,分數越高,代表環保做得越好。EPI不只是一個簡單的排名,透過數字分析,還可得出很多甚具意義的解讀。可以預期的,EPI分數將成為考量一國國際形象及全球競爭力的重要指標。




    例如:研究團隊發現,過去我們想當然爾的認為越富有的國家越有錢做環保,越窮的國家自然環境保護越差,這個認知是不正確的。以國民所得相似的已開發、開發中、未開發國家來比較,
EPI分數在同一群收入相似的國家中,有很大的差異。中國和哥倫比亞同屬人均所得全球排名居中(middle 10 percent)的國家,但哥倫比亞的EPI分數是88.3,而中國只有65.1。很明顯的,收入高低並不是做不好環保的理由,Newsweek這篇報導就直接點出中國過去習慣以「沒錢做環保」來當作拖延實施環保政策的藉口,以致於如今污染嚴重,EPI評比在全世界149國家中居第105名,在Newsweek美編的世界地圖上,整個中國版圖都是灰色的,令人怵目驚心!




    看到我們鄰居的表現這麼差勁,我心虛的開始尋找台灣的排名。當然我知道台灣絕對不可能名列前茅(前五名有四名在歐洲,人家經年推動環保可不是玩假的!),台灣的分數是
80.8,排名全球第40名,在地圖上呈現「中綠色」(北歐是「深綠」),沒有我想像的差。我們最崇拜的山姆大叔正好在我們前面,第39名。雖然我們不算環保做得很差的國家(吊車尾的很多是政權不穩定的非洲、東南亞國家),但進步的空間還是很大。



    全球排名公布之後,接下來,Newsweek鎖定幾個環保發展的很有「特色」的國家(好、壞都有),個別介紹。其中我覺得最有意思的是德國,這個在1970年代萊茵河還臭的像糞坑的國家,到1980年代面臨生態大浩劫,在環保團體群起攻之之下,才不得不政策轉向,開始做環保。短短不到20年,德國變成全世界最講究環保的國家之一,世界排名第13名。更重要的是,他們還因此賺了一大筆「環保財」。



德國政府將推動環保政策稱為「第三次工業革命」,一年一年逐步提高重工業、汽車工業的污染排放標準,不斷緊縮碳的排放量,提高產業的能源利用效率。最厲害的是,每當他們達到自己設定的目標,就開始向外施壓,要求歐盟及其產業合作國家也要達到一樣的標準,儼然變成業界的先驅。影響所及,歐盟的所有環保規格幾乎都跟隨德國,而美國、日本又走在歐洲之後。簡而言之,德國變成全世界環保規格的制訂者,德國製造的儀器及污染排放標準適用於全世界,使得產品競爭力大增、市場擴大好幾倍。




    採嚴格廢氣排放標準的德國汽車,在環保風行的現在變成熱賣車種,德國估計,到
2020年汽車業將變成德國最大工業,到2030年將佔德國GDP16%!這是「綠色經濟奇蹟」!就像「不願面對的真相」中高爾說的,政府作環保非但不會犧牲產業,反而打造產業下一波的競爭力。德國的例子就是印證!




    聰明的人看準趨勢,提早踏入取得先機。在綠色潮流席捲全世界的同時,德國變成環保風潮下的獲利者,既賺錢又得到愛地球的美名,還可以大義凜然的指責其他排放大量溫室氣體的工業國家,國際地位扶搖直上。德國
20年前這步棋真是高瞻遠矚,把美國、歐盟都狠狠的比了下去。台灣呢?大部分的人連EPI是什麼都還不知道,我們的政府跟產業要如何跟人競爭?



 *see all the rankings at  xtra.Newsweek.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