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11日 星期一

另類鮮師:指導 學習 都要快樂

開春第1週,新學期開跑,我們將介紹4位活力充沛、熱愛教學的「另類鮮師」。他們的身分很普通、長相不突出,但他們與眾不同的教育思考與態度,讓他們願意投入滿滿的熱情在學生身上,甚至試圖改變體制、打造創意的教學關係,讓上學這件非做不可但至關重要的大事,顯得如此有趣,教學相長的快樂,他們最知道。

記者∕作者:周依禪



教科書是聖經嗎?不是。教科書不會出錯嗎?也不是。除了錯字、排版之外,對高雄市新上國小 老師陳俐雯來說,教科書充滿了偏頗的意識形態,她帶領學生一起找出問題,批判,然後改變。



有一個學期,3年級國語課本中,介紹日本兒童節包含「女孩節」與「男孩節」,有著不同的慶祝方式:女孩節時,家中陳列一套穿著日式和服的小偶人,家人會祈求祝福女孩平安長大,男孩節時,家中陳列的偶人是面貌威武的武士,提醒男孩要有男子氣概,父母還會在屋頂掛上鯉魚旗,希望男孩要學鯉魚逆流而上。



陳俐雯認為,課文中呈現傳統習俗中男女不平等的現象,嚴重再製性別刻板印象,若老師沒有對傳統習俗或文化的不同加以解釋或批判,很容易將傳統習俗合理化,後來,段考試卷上出現考題:日本「男孩節」掛著形狀如鯉魚的旗子是希望男孩學習什麼精神?男孩節時,家中放置面貌威武的武士,目的是提醒男孩要面對各種困難。



陳俐雯在教師互審試卷時提出修改的想法,獲得其他老師的認同,最後將這種考題刪除。

回到班上,陳俐雯帶領學生批判教科書內容,討論課文中的性別刻板印象,最後全班討論決定每個人寫一封信給出版社,指出性別不平等內容,大多數學生也建議刪除,陳俐雯將大家的信當著學生的面拿給出版商的業務,並強調務必轉交編輯小組。



一個月後,出人意料得到出版商正面回應,出版商派請人員帶一封信到班上,陳俐雯立即暫停上課,請他到教室裡唸給學生聽,信中提到感謝並會將建議列入下學年編修課程時的寶貴意見,孩子們既震驚又驚喜,沒想到自己的行動會有回應。有了這次經驗,學生開始會主動對教科書內容提出批判,像看到「她的個性像男孩子一樣豪邁又奔放」這種句子,能夠意識到其中的性別刻板印象,不再視為理所當然。



教科書除錯學習批判

「老師一定要願意花時間,要學生真正學習就要給他們時間。」陳俐雯強調。在教科書事件過後,陳俐雯體認到,要讓孩子行動,他們才會有印象,老師也要參與其中,跟學生一起觀察、討論過程,不要錯過機會教育的時機。



批判教科書在教育現場是新鮮的做法,但小學生能學到什麼?陳俐雯說,批判不是只有批評,而是要有建議,學習批判能夠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批判的過程中,看見問題如何存在?影響了什麼?然後找出解決的方法。陳俐雯認為,沒有批判的精神,容易隨波逐流,教育的過程中,不應該合理化所有事情,尤其是學生必須精熟的教科書。



小學生怎麼懂得怎麼批判?陳俐雯用問題引導學生。「你們覺得這一課的內容怎麼樣?有沒有怪怪的地方?」陳俐雯說,不要以為孩子不懂,只要你帶領他們,就會得到驚喜的答案。



曾經有學生指出,數學課本中解答的都是男生,也會發出「很多事情不是男生一定要會,女生也可以。」等不平之鳴,陳俐雯印象特別深刻的是,一個女學生在日記本裡說某個男老師,在班上一直說「男生比較好」,回答問題也找男生,讓她很不開心,不想上那堂課,陳俐雯看了之後,主動去找那位男老師溝通,獲得善意的回應,也向輔導主任反應,希望學校的男老師不要有這樣的態度。



陳俐雯認為,學生能夠了解男女各自的性別刻板印象,也會懂得尊重彼此。

陳俐雯3年前考上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後,開啟她對教育的新理念。陳俐雯說,在讀研究所之前,自己就像一頭牛,當時她覺得教育是「愛」,但如此高尚而空洞的想法,只是增添她的挫敗和疲憊,當教育現場出問題,她只是自責、懷疑自己的能力,卻不懂如何找出讓自己無力的因素。



進修之後,陳俐雯開始懂得釋懷,看到體制的問題,思考如何改變,如果沒辦法改變體制,就要調整自己,她漸漸掌握怎麼帶學生,跟學生一起討論、解決問題,不再是自己一頭熱,卻得不到學生的回應。



從生活經驗培養性別意識

陳俐雯認為,要讓觀念深入學生心中,就要讓教育的內容進入孩子的生命經驗,以性別意識為例,她會問學生:「現在如果我請一個醫生來跟你們講解,你會想到的醫生是男生還是女生?」如果大部分的人都說男生,就可以帶領他們分析這種社會現象是如何形成?帶領他們認識自己,進而看見自己生長的文化脈絡,陳俐雯強調,老師應該發揮引導、分析的功能,而不是照本宣科。



對於老師的角色,陳俐雯認為,教「人」比教「書」更重要,「現在補習班都超過學校進度了,老師還要教什麼?就是教『人』。」挖掘不會出現在書上的「非主流的知識」,像性別、階級、多元文化等,教科書總是說尊重多元文化,但「了解才能真正尊重」,她只要有機會,就會補充、強調弱勢的聲音,培養孩子尊重少數的意識。



陳俐雯發現,國語課文中的主角大多是男性,教到發明家的單元時,她特別在延伸學習的部分請學生尋找女性發明家或書寫台灣女性的歷史,並讓每個學生上台發表,許多學生訪問自己的母親,第一次聽到母親的成長過程和從來不曾說過的小秘密,學生的反應相當好,甚至有學生家長特別寫信感謝陳俐雯的用心,讓她有機會分享自己的生命歷程,與孩子更親密。



陪孩子用日記聊天

為了更貼近學生,了解他們的狀況,陳俐雯有一個了解學生的小撇步:請學生在學校寫日記。陳俐雯發現回家寫日記會變成「作業」,還會被父母修改,因此她讓學生在晨會時寫日記,學生慢慢會把自己的想法寫出來,包括家庭、生活上的煩惱等,陳俐雯說,藉由這個溝通管道了解學生很多,而且她從不改日記裡的錯字,因為那是聊天,不是作業。



「學習是快樂的,教書也應該是快樂的。」陳俐雯說,有些老師「一開學就想放假」,老師應該想想自己為什麼無法樂在工作?陳俐雯的目標是當一個快樂的老師,讓來到這個教室的學生都是喜悅的,她笑說,目前已經達成80%了。 


資料來源:台灣立報

1 則留言:

  1. 很贊成這一篇談到的,樂在其中的觀念。老師樂在教學,於是帶動出

    充滿歡樂的班級學習氣氛;孩子們樂在學習,於是喜歡上學,學習的

    效果事半功倍。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