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9日 星期三

峇里路線圖的未來:大國無法逃避 小國亦不能免(氣候暖化問題)


記者作者:倪世傑

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本月
1215日,在印尼度假勝地峇厘島召開,會中通過一項計畫,決定在2009年前應針對氣候暖化問題新的安排舉行談判,制訂了世人關注的「峇里路線圖」(Bali Roadmap)。




這次氣候大會實質上是一場大國間的政治賽局。歐盟國家對待氣候變化問題的態度比較積極,帶頭承諾減排二氧化碳。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原先對減排抱持旁觀態度的國家,內部出現了一定的分化。澳大利亞在工黨新總理陸克文宣誓就職後,立即簽署了《京都議定書》,這讓美國成為唯一未確認該協議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無論從經濟實力還是溫室氣體排放量上說,美國都名列前茅,因此,美國再怎麼樣都必須在溫室氣體減排、減緩氣候變化問題上作出一定讓步,也是美國身為世界公民必須盡的義務。



美國在此次會議中一開始仍然抱持排斥的立場,美國和加拿大一方面不同意歐盟所擬定2020年減少廢氣排放具體目標,另一方面卻寡廉鮮恥地要求開發中國家參與減排,但卻拒絕許下技術支援具體承諾。結果開發中國家代表在會中對美國代表紛紛報以噓聲,並一個接一個發言嚴詞抨擊,要求美國展現領導風範,迫使美、加最後改變態度。



這一次的會議,基本上把拒絕簽署「京都議定書」的美國,拉入全球溫室氣體減排的框架內,迫使美國願意承認「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第4次科學評估對氣候變遷的政策及建議,算是一大突破;此外,尚將適應氣候變化問題、技術開發和轉讓問題以及資金問題納入討論,總算是讓掌握在資本主義發達國家與跨國企業手中的抑制溫室氣體排放科技,初步「釋放」出來,讓15年前,也就是1992年簽署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不再是一張宣傳單,出現具體落實方式的可能性。



因為在《京都議定書》中未對發展中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進行規範,但「發展中國家」的概念在當前全球化的世界中益發模糊,光是一個南朝鮮的國民經濟規模,就有非洲國家多哥(Togo)的50倍,就更不要說中國、印度等「開發中大國」了。



然而,中國與印度在減排議題的立場卻是互異。中國正在制訂中的能源法把減排溫室氣體作為立法重點,「和平崛起」意味相當濃厚;但印度卻對減排繼續抱持反對的態度,看看美國在會議最後一天飽受羞辱,印度應知繼續負隅頑抗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另外像是印尼這樣的大國,則是對「調適基金」發出求救訊號,希望透過這一筆基金保護印尼日益減少的熱帶雨林。最後,包括巴西、南非等與台灣發展階段有一段距離的開發中國家,也提出自願減排的目標。



一直嚷嚷要加入聯合國的台北當局,好像矇住了眼睛無視台灣人均排放量高居亞洲第一,已高於許多已開發國家的事實,卻遲遲未提出具體的減排方案,未來要如何面對龐大的國際壓力?只能說阿扁徹徹底底浪費了台灣減排溫室氣體的黃金8年,罪過!不幸!一言難盡!

 資料來源:台灣立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